隘口鄉:精準滴灌“雨露計劃” 暢通助學“最后一公里”
宿松融媒訊“沒想到‘雨露計劃’專用的學籍證明辦理起來這么順利,多虧了村干部一直耐心幫忙溝通!”隘口鄉新源村村民祝海春興奮地說道。作為常年在家務工的老村民,祝海春對于“雨露計劃”很熟悉。他的孩子去年9月份考入安徽一所職業技術學校,符合政策幫扶條件。但按要求,需要提交一份由學校開具的“雨露計劃”專用的學籍證明以確認在讀狀態。由于孩子課業繁忙且父子分隔兩地,辦理成了難題。祝海春向新源村和隘口鄉農辦反映情況后,相關業務負責人第一時間和學校輔導員取得聯系,經過多次溝通和遠程指導,最終順利辦好了學籍證明,為祝海春解了燃眉之急。
類似的經歷也發生在一名95年出生的祝同學身上。他正在省外一所大專院校攻讀醫學專業。“作為一名稍晚求學的醫學生,經濟壓力不小。聽說家鄉有‘雨露計劃’幫扶時很興奮,但想到要開專用學籍證明又不知如何下手”他回憶道,“幸虧村干部耐心解釋,我才知道這是全國統一模板、由學校統一開具的,這才放心去找老師辦理。”
“雨露計劃”專用學籍證明是核實申請人身份和在讀狀態的關鍵材料,確保其符合中高職院校在讀學生的資助條件。為此,隘口鄉提前部署:以隘口鄉脫貧戶、監測戶信息為基礎,以“全國防止返貧監測和銜接推進鄉村振興信息系統”的學生數據及2024年春季“雨露計劃”補助花名冊信息為底數,組織業務人員與包片村干部入戶走訪,充當“信息前哨”,精準摸排當年新錄取及往年可能遺漏的學生家庭。通過上門走訪,面對面為脫貧家庭解讀補助范圍、標準及申報程序,對于有特殊原因休學、輟學的學生信息實施動態管理,及時響應變動情況。同時廣泛開展線上宣傳,充分利用微信工作群、朋友圈等新媒體平臺,讓在外求學的學生及其家庭及時獲取信息。
“符合申報條件的學生大多在校,而家長或在家務工、或遠在外地,這種‘學生-家長’兩地分隔的狀態,大大增加了溝通協調的難度。”新源村包片干部朱艷芬深知其中的不易,“申報材料準備和遞交都有嚴格的時間限制,若不提前謀劃、主動聯系,反復告知所需手續細節,極易錯過時機。更重要的是,在申報過程中,隨時可能出現新問題、新狀況,絕不能坐等疑問上門。” 她的語氣堅定,“作為鄉親們的知心人,我們一定要把幫扶政策實實在在地送到每個人手上,更要步步跟進、及時排憂解難。”
正是秉持著這樣的理念,隘口鄉在前期開展了拉網式排查,力求實現“應報盡報,不漏一人”的目標。在確保惠民政策全覆蓋的同時,更要守好審核關。為此,隘口鄉嚴格執行“個人申請、村級初審與公示、鄉級審核”的三級聯審程序。針對異地溝通的特殊性,工作人員通過電話、微信等多種方式主動對接學生和家長兩端,確保信息暢通、材料完備。對各村報送的擬補助名單中申請人的身份、學籍等信息進行逐一核對、嚴格把關。同時,密切關注申報進程中的動態問題,第一時間響應和解決。堅持信息公開透明原則,通過微信群、村務公開欄進行線上線下同步公示。并主動解釋政策、服務上門,自覺接受群眾監督。
目前,隘口鄉2025年春季“雨露計劃”補助工作已圓滿完成,共惠及符合條件學生235人(其中新增16人),35.25萬元補助資金正通過社保卡精準發放。下一步,隘口鄉將繼續以“雨露計劃”為抓手,全力暢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加速實現工作模式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根本性轉變。(通訊員 郭偉)
責任編輯: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