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踐行核心價值、打造好人宿松”主題實踐活動,把“宿松好人”季度評選表彰活動作為道德建設常態長效的基礎性工程抓緊抓實,經過推薦、評議、審核等程序,產生了孫惠剛等17名2025年第一、二季度“宿松好人”正式候選人(具體名單見附件)。
為保障評選活動的公平、公正、公開,現將名單及事跡概況予以公示。公示時間從7月3日起到7月10日止。在公示期限內,任何單位和個人均可通過來信、來電、來訪的形式反映公示對象存在的問題。公示聯系單位:宿松縣文明辦,受理電話:0556-7838102,郵箱:ahsswmb@163.com。
附件:2025年第一、二季度“宿松好人”正式候選人名單及事跡概況
宿松縣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2025年7月3日
附件:
2025年第一、二季度“宿松好人”正式候選人名單及事跡概況
(按姓氏筆畫排序)
1.尹立新,男,1966年11月生,中共黨員,縣環衛所所長。四十年如一日堅守環衛一線,他把自己的青春年華獻給了環衛事業,從一名普通的清掃工到環衛所長,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他始終懷著一顆對環衛工作的熱愛之心,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他身先士卒,每天清晨巡查街道,創新鄉村“撤桶并點”模式,推動垃圾分類普及,為創建文明城市傾盡全力。尹立新以“臟了我一人,干凈千萬家”的信念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奉獻精神。曾獲安慶市城管系統“先進個人”、安慶市城管系統“學雷鋒標兵”、宿松縣“優秀共產黨員”、宿松縣“疫情防控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2.孫惠剛,男,1974年9月生,中共黨員,高嶺鄉社壇村村民。孫惠剛自2022年6月回家鄉發展稻蛙共生產業,促進家鄉生態建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連續每年參加無償獻血,積極參加鄉村的環境整治黨員義務活動日,熱衷公益,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積極參加家鄉公益活動。為鄉村路基建設自費平整,讓村民出行方便,配合美麗鄉村建設。
3.李婉紅,女,1991年8月生,中共黨員,北浴鄉廖河村村民委員會委員、計生專干。李婉紅自2021年9月進村任職以來,工作踏實,履職盡責,無私奉獻,扎根在基層一線平凡的崗位上綻放著青春之花。作為一名預備黨員,她用默默無聞的付出和任勞任怨的堅守,打磨著一名優秀基層干部的本色,展現出一名年輕基層干部的風采。她愛崗敬業,嚴于律己、敢于擔當、情系基層,為政府分憂,為百姓解愁,勇擔當善作為,以實際行動彰顯對工作的無限熱愛和對群眾的熱切關懷,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實績和工作熱忱,為村謀發展為民謀幸福,贏得了廣大村民的信任和贊揚。
4.楊作畫,男,1976年10月生,宿松恒誠服飾總經理(河塌鄉四利村人)。作為農民的兒子,深感百姓勞苦,楊作畫懷揣著改變家鄉的信念回鄉創業,一心總是想,如果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成就更多人的夢想,那就是自己存在的意義;如果用自己的雙手,能夠溫暖更多的人,那就是自己活著的價值;2014年國家扶貧政策開始,他就開辦扶貧車間服裝廠,村民在扶貧車間趕制訂單,至今該車間已帶動300余名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務農、顧家、掙錢”三不誤 ,扶貧車間開辦至今已成為當地推進鄉村振興的“加速器”。他勤奮好學,不怕勞苦,經幾年艱苦創業,現成為四利村的創業帶頭人。
5.楊煥秋,女,1995年8月生,中共黨員,下倉鎮中心小學教師。楊煥秋始終以飽滿的熱情投身鄉村教育事業。面對學生基礎薄弱的挑戰,利用課余時間從拼音開始耐心輔導,幫助其語文成績實現質的飛躍。作為班主任,她注重因材施教,既抓學業提升,又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營造了溫暖和諧的班級氛圍。課后,她堅持鉆研教學方法,將生活案例融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三年來,她以“臺下一盞燈”的堅守,踐行立德樹人使命,為鄉村孩子撐起成長藍天,展現了新時代青年教師的責任與擔當。
6.吳亞春,女,1999年2月生,涼亭鎮楓驛村人。在得知養父確診食道癌預晚期后,吳亞春毅然辭去城市工作返鄉,只為全身心照顧患病的父親。26年前,她被養父收養,雖家境貧寒,但養父傾盡所有將她培養成大學生。面對父親抗拒治療的情緒,她耐心陪伴,變著花樣做飯,用自媒體記錄農村生活點滴,傳遞溫暖而非賣慘。她坦言:“不想錯過父親最需要我的時候”。如今父親病情穩定,她繼續用樸實視頻記錄父女日常,以“陪伴”詮釋孝道,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知恩圖報、勇于擔當的“女兒力量”。
7.吳怡,女,1996年8月生,柳坪鄉中心小學教師。扎根鄉村教育八載,用愛心與智慧點亮留守兒童的成長之路。面對缺少家庭關愛的學生小慧,她以傾聽陪伴化解其心靈堅冰,通過夜讀分享、作文引導等方式幫助孩子找到表達自我的窗口。她以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成為孩子們的知心姐姐,即便調任村小,畢業學生仍徒步探望表達思念。教學上,她勇挑重擔,兼任多科教學并指導少年宮活動,所帶學生在各類比賽中屢獲佳績。積極參與教研活動,執教多節公開課,在演講、微課等比賽中表現優異。先后獲評“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等稱號,用赤誠之心詮釋了山區教師的教育情懷。
8.吳恒銳,男,1997年2月生,安徽志發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洲頭鄉泗洲村常住居民)。吳恒銳是個地地道道的東北人,曾是東北一名公安局輔警,2019年來到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洲頭鄉泗洲村,成為了一名新型農民,把新型的水產養殖和種植模式帶到洲頭鄉泗洲村,把新的農業思維、種養殖技術帶給村里的老百姓。他也是泗洲村青年志愿者隊伍中的一員,時常參加愛老敬老、扶危濟困等志愿服務活動,到敬老院為老人們鋪床、燒飯、理發剪指甲,深入留守兒童家中開展“情暖童心”慰問等情景已成為他工作中的常態,特別是帶領泗洲村村民發展農業產業,傳授種養殖技術,帶動村里群眾創業致富。
9.張 燦,男,1983年12月生,宿松縣新力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宿松縣青年志愿者聯合會活動部部長。因家庭經濟困難,張燦早早就踏入社會,經過一番艱苦創業,現在是宿松新力物流總經理、青志聯活動部長。在事業取得成功之后,這位年輕人積極投身于社會公益事業,加入了宿松縣青志聯,參加了十幾次志愿者活動,捐款萬余元,幫助貧困人員50余人,為人們帶去了愛與希望,為社會發展進步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10.張訓安,男,1961年7月生,中共黨員,孚玉鎮聯盟社區居民。在朋友的幫助下張訓安辦起了建材廠,二十八年的艱辛創業,一路風雨行程,取得了創業的豐厚回報。但他不忘黨和政府的支持,不忘居民的關愛幫助,他積極參與各項公益事業,熱心幫助父老鄉親。社區修路他多次積極捐款;為社區貧困家庭送去溫暖,給予生活上的物資救助;隔壁鄰居有人得病或者農業投資經濟緊張時,只要向他開口,從不拒絕,借給鄉親們從來不要鄉親們還;無論誰家有急事需要用車,他毫不推辭,幾年來,為居民出車30余次,從未收取分文。
11.張 曙,男,1969年3月生,中共黨員,縣公安局國內安全保衛大隊教導員,17年來,張曙累計無償獻血近7000毫升,相當于1.5個成年人的全身血量。從2008年首次獻血至今,他風雨無阻堅持定期捐獻,并帶動身邊同事加入愛心行列。他樸素的話語“獻血能救人,值得堅持”背后,是挽救無數生命的無聲大愛。這份堅持讓他榮獲國家無償獻血奉獻獎銅獎,成為傳遞生命希望的光輝典范。
12.陳新港,男,1974年8月生,中共黨員,陳漢鄉大明村黨支部書記。1993年12月參軍入伍,13年軍旅生涯中多次榮獲嘉獎,榮立三等功,錘煉出過硬本領與優良作風。2019年4月他投身宿松縣陳漢鄉水利交通站工作,2022年10月擔任站長,任職期間參與修建農村公路220余條、140余公里,在防汛抗旱、道路搶修等急難險重任務中沖鋒在前,為群眾解決諸多難題。今年1月,陳新港任陳漢鄉大明村黨支部書記,短短四個月走訪全村16個村民小組、60戶家庭,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積極改善民生、謀劃發展。今年5月29日,正在村部與村干商討怎樣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等問題的陳漢鄉大明村黨支部書記陳新港,陡然間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忙碌的腳步戛然而止,生命徹底定格51個年輪。陳新港倒在基層崗位,立在群眾心中。他用責任和忠誠,踐行了退伍不褪色的諾言,在平凡崗位上默默耕耘,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書寫了無愧于自己,也無愧于時代的成長故事。
13.姜知文,男,1990年7月生,中共黨員,趾鳳鄉綜合文化站站長、文明辦主任、公路交通站站長。姜知文曾是空軍部隊的一名普通戰士,在部隊時,他勇于吃苦,鉆研業務,先后參加吉林永吉抗洪搶險、國慶70周年大閱兵等重大活動。退役后進入鄉鎮工作,他始終保持“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守紀律”的軍人本色,他用默默無聞的付出和堅守,打磨著一名優秀基層干部的本色,先后被單位評為年度先進個人和優秀共產黨員,曾獲宿松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優秀志愿者、安慶市優秀網評員等榮譽稱號。
14.姚祝榮,男,1969年8月生,中共黨員,宿松怡美家居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華亭鎮人)。姚祝榮自1992年加入志愿者組織后,三十余載如一日,將助人為樂融入生命的每一個角落,用行動詮釋著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在妻子張敏玲眼中,丈夫做好事早已不是一時沖動,而是深入骨髓、發自內心的自然之舉。曾獲“志愿之星”“慈善之星”“優秀志愿者”“抗疫先鋒”等榮譽稱號。
15.虞觀友,1968年7月,佐壩鄉龍門村黨總支書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宿松文南詞第一批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扎根基層30余年,他創新將非遺傳承與普法宣傳相結合,創作《勸孝歌》等普法文南詞作品,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120余次,培養180名學生傳承技藝。作為“法律明白人”,他成功調解長達十年經濟糾紛矛盾,運用法治思維推動村務公開透明。帶領村民發展經濟的同時,通過非遺展演、法治宣傳涵養鄉風文明,實現文化傳承與鄉村治理雙促進,展現了新時代基層干部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使命擔當。
16.熊群弟,男,1958年9月生,中共黨員,破涼初中退休教師、抗越老兵。退休后,他積極投身紅色文化傳承,耗時五年、自費數千元參與編撰《紅色破涼》一書,行程三千多公里搜集史料;作為抗越老兵,他深入學校、社區開展愛國主義宣講15場,受眾超5000人次。他熱心公益,累計捐款約一萬八千余元幫扶戰友和困難群眾,并帶動鄉鄰獻愛心;主動調解糾紛避免流血事件,多次勸阻青少年危險行為,防止溺水事故發生。熊群弟以“退休不褪色”的精神,在傳承紅色基因、關愛弱勢群體、守護社區平安等方面持續奉獻,展現了老黨員、老戰士的使命擔當。
17.戴旭明,男,1976年9月生,中共黨員,隘口鄉古山村村民。自2015年起,他堅持節日自費購置物資慰問留守、孤寡老人,從家族互助起步逐步拓展至全村公益。他牽頭成立“古山愛心事業商討群”,吸引192名村民加入,建立“透明公示+精準幫扶”模式,累計為十余個困難家庭籌集善款30余萬元,個人捐款2萬余元。他開展“視頻連線”親情服務,帶動形成全村敬老互助風尚。其公益團隊規范運作、定期回訪,與村互助組織聯動,推動“樂善好施”傳統煥發新活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文明動力。戴旭明用十年堅守詮釋了“小善聚大愛”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