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孚玉鎮,提起 “振松建筑”,人們總會想起那個帶著軍人底色的企業家——江塹。這位曾身著軍裝保家衛國的退伍軍人,用二十載創業路詮釋著“退役不褪色”的鏗鏘誓言,讓“軍人”二字在市場經濟浪潮中閃耀出別樣光芒。
軍旅淬煉:鍛造鐵血擔當
1985年,18歲的江塹懷揣報國之志踏入軍營。在部隊的摸爬滾打中,他學會了“掉皮掉肉不掉隊”的堅韌,更懂得了“為人民服務”的深刻內涵。緊急拉練時的咬牙堅持、防汛救災中的沖鋒在前,無數次淬煉讓他的骨子里刻下了“服從命令、敢打硬仗”的軍人基因。這段歲月,不僅賦予他強健的體魄,更塑造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事風格,為日后創業埋下了精神伏筆。
轉型破局:從“鐵飯碗”到“弄潮兒”
退伍后,江塹被分配至縣釣魚臺灌區渠道工程管理處,成為一名公職人員。然而,2000年代初,單位效益下滑,“等靠要”的體制內生活讓他深感迷茫。2005年,當單位發出“自謀職業”號召時,他毅然選擇停薪留職這個決定,既是對穩定的告別,更是對軍人“勇于挑戰”本能的呼應。
“脫下軍裝,不能丟掉拼勁。”帶著部隊賦予的果敢,江塹創辦了宿松縣振松建筑安裝有限責任公司。創業初期,資金短缺、人脈有限、行業競爭激烈,他卻像當年攻克訓練難題一樣,白天跑工地、談項目,夜晚學管理、研政策。軍人的執行力讓他在建筑行業迅速站穩腳跟,別人嫌麻煩的小工程,他當作“練兵場”用心打磨;別人忽視的質量細節,他帶著卷尺逐一核驗。“軍人做事,就得經得起檢驗。”這句口頭禪,成為公司最初的口碑注腳。
匠心筑企:以軍人標準打造金字招牌
江塹將部隊的“精細化管理”融入企業運營:建立標準化施工流程,推行 “質量一票否決制”,組建退役軍人為主的骨干團隊。這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隊伍,讓振松建筑在宿松建筑市場迅速嶄露頭角。
公司承建的項目中,既有民生工程的安置房、政府機關辦公大樓、學校辦公樓及教學樓等工程,也有商業地標性建筑,但不變的是“軍工品質”的堅守。2012年,公司承接的安置房重建工程,因涉及數百戶居民協調,被同行視為“燙手山芋”。江塹帶領團隊吃住在工地,白天指揮施工,晚上上門溝通,硬是提前3個月時間完成了原本合同約定的工程量,且工程質量零投訴。這樣的“硬仗”,讓公司先后連續十多年被縣住建局評為“縣優秀建筑企業”和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評為“重合同守信用企業”等殊榮,成為本土建筑行業的標桿。
反哺社會:企業家的軍人情懷
“企業做大了,就得扛更多責任。”江塹始終記得部隊教導的“人民子弟兵為人民”。公司常年設立“退役軍人就業崗”,累計吸納 50 余名退伍軍人就業,為他們提供技能培訓和晉升通道;連續10年資助貧困學生,為鄉村修路、建文化活動中心,累計捐贈超數拾萬元;疫情期間,他帶領團隊晝夜施工,完成多個防疫隔離點建設任務,用行動詮釋“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軍人本色。
因突出的社會貢獻,振松建筑多次獲評“縣優秀建筑企業”“縣納稅大戶”“愛心企業”等榮譽稱號,江塹本人也多次被市縣政府安全生產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在他看來,這些榮譽不是終點,而是“為人民服務”的新起點:“當兵時保家衛國,現在要為家鄉建設沖鋒,這才是退伍軍人該有的樣子。”
初心如磐:永遠的 “退役軍人”
從軍營到商海,變的是崗位,不變的是信仰。如今的江塹,辦公室最顯眼的位置仍擺放著泛黃的入伍通知書和軍功章。他常對員工說:“咱們公司的底色,永遠是‘橄欖綠’—— 誠信是軍旗,質量是鋼槍,社會責任是永不退伍的使命。”
這位年近六旬的退伍軍人,用三十載光陰書寫了兩段精彩人生:前半程,他用青春守護家國;后半程,他以匠心筑夢家鄉。在孚玉鎮的熱土上,江塹的故事如同一面旗幟,讓 “退伍軍人” 四個字,在新時代的陽光下愈發閃亮。(通訊員 吳春文)